許鞍華執導的《黃金時代》,是本年度備受矚目的華語大片之一。該片強大的演員陣容令人期待,加之編劇李檣“殿後”,似乎更加令人有理由相信這部影片的品質,從《孔雀》、《立春》,再到《致青春》,李檣雖然並不是一個高產的創作者,但是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受到了業界的廣泛贊嘆。日前,在《黃金時代》發起的“黃金沙龍”中,一貫低調的李檣出席,詳細談了電影、創作甚至他的人生——
  □東方今報記者 陶輝
  “我不知道我的黃金時代”
  綜觀李檣作品,不管是《孔雀》、《立春》這樣的文藝片,還是《致青春》這種商業片,他都以明顯的個人風格出色完成了劇本創作。而這一次的《黃金時代》,似乎更是他的“長項”,所以光從這一點來說,就非常令人期待。
  在談到《黃金時代》的創作初衷與心路歷程時,李檣表示,希望透過電影觸摸歷史的本質,能與今天這個時代對話,產生一切積極影響。熟悉李檣的人都知道,他屬於“大器晚成”的那一類,而現在,他也步入了自己的“黃金時代”,對於自己的黃金時代,李檣則表示:“我不知道我的黃金時代,只希望人生每個階段都是很從容的狀態,這就足夠了。”
  “劇本不是寫給自己,而是給拍攝用的”
  熟悉李檣作品的人都知道,他的作品總是以“情感細膩”見長,並且能夠以最簡練的語言直擊我們的內心。在談到個人的創作時,李檣表示他的寫作和作品就像農民下地種糧食、工人上班,是很日常的勞動生活。
  前一段,編劇和演員的口水戰鬧得沸沸揚揚,談到這個敏感話題,李檣認為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:“從個人角度來講,我的工作還是用最人情世故的方式,跟導演多做交流,找一找共同點,儘量在精神深處和情感層面跟導演尋找共識的東西,彼此理解之後,劇本的摩擦就不會那麼強烈。”不過他也表示自己能接受導演的二度創作,“劇本不是寫給自己的,是寫給拍攝用的。”
  “罵郭敬明,其實用不著”
  中國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電影,是商業片還是文藝片?近兩年來,這個問題在中國影壇尤其突出,而李檣本人則在藝術片和商業片方面都取得過成功,對於這種爭論,他認為電影叫座和票房並不矛盾:“我只是覺得中國電影的多樣性不夠,都一窩蜂地做某種類型。其實電影的構成應該像金字塔,基礎的東西應該賺錢,用這些電影來養藝術品,極品的東西應該是小眾的,並不是你講究品質就沒有票房,有票房就沒有品質。”
  最後,他甚至拿去年收穫了高票房但被“罵得很慘”的郭敬明為例:“很多人罵郭敬明的電影,其實用不著,他就是吸引比較低齡的觀眾群,沒有什麼錯。如果多樣性有了,賺錢的東西會贏,比較獨立的探索創新的東西也會贏。”一鍵分享到【網絡編輯:鄭國鋒】【打印】【頂部】【關閉】
     (原標題:很多人在罵郭敬明 其實用不著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v58nvan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